Skip to content

关于GAC(Geo Atlas Cache)的基础理念

由于Geo Atlas Cache源自于GeoWebCache中的Cache实现,所以将基于GeoWebCache之上进行认知与调整。

GeoWebCache中更加强调Tile Layer的概念,并基于此抽象,用以适配数据来源与存储。也就如同GeoServer中,一个图层如果需要拥有缓存能力,那么还需要创建一个Tile Layer。从GeoServer来说,一个拥有缓存的图层,将会同时持有两个Layer,一个是 Map Layer,另一个是Tile Layer。 TileLayer中进行存储内容的配置,可以随意配置存储容器对象(文件系统、对象存储、数据库等)

而目前Geo Atlas Cache的实现则是大大简化这一操作,没有TileLayer对象,全局共用同一个存储容器对象,无需繁琐的存储配置,通过自动装配快速启用缓存,我认为这是中小项目中所需要的。

目前对于tile cache的清理,也就是同gwc中提供的seed、reseed、truncate一般。truncate只需持有BlobStore的句柄即可完成,但seed和reseed则需前往数据的源端获取瓦片,进而才可完成操作,也就是需要持有获取源端瓦片generate的句柄才可。或许这就是为什么gwc中提出TileLayer的原因之一吧。 但我之前认为gwc的边界不清晰,我认为缓存就做缓存的事情就可以了,应当把Layer、TileMatrixSet(GridSet)和Cache分开。但目前若想要支持seed和reseed的话,至少需要提供一个拓展才可。我在此将其命名为TileSource,是为Cache与Source之间的适配组件。其实,这也是也是一种类如TileLayer的存在,但我并不通过Layer来进行关联控制,也没有Tile Layer的概念,缓存就是缓存。

基于 MIT 许可发布